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自有宽路(2 / 2)
陆沉说道:「佛门罗汉,十六应真,常驻人间护持正法。」
陈平安笑道:「陆道长就别兜圈子了。」
陆沉说道:「竹枝派有两座山头,如今是裁玉山一脉得势,其实早先祖山是鸡足山,而鸡足山那边,历史上,曾经就有一位常驻世间的罗汉。至于佛法缘由,历史久远,无据可查,也没有当面询问的机会,贫道就只能作些合乎常理的揣度,比如佛家八部众,其中有龙众,而古蜀地界,蛟龙出没,数量之多冠绝数座天下,没有之一。」
「你那君倩师兄。还有那位造成斩龙一役的陈清流,郑先生的传道恩师,那位如今重返十四境的陈大仙君,他的修道之地,在流霞洲青宫山,证道之地却是在宝瓶洲,而他跻身十四境剑修的证道之路,类似佛门发愿。」
「崔东山心心念念却苦寻不得的蝉蜕洞天,里边那些剑仙遗蜕,还有诸多蛟龙骸骨,在因果上未曾落空。」
昔年龙泉郡境内的每座龙窑,都有个经验老道的老师傅负责把关,陈平安所在窑口,就是那个姚老头。
佛家说娑婆世界,人人置身火宅内。
「远古天庭辖下的一众海上丶陆地龙王,职掌行云布雨,那麽他们最主要的上司之一,便是两位雨师。」
「你家乡那边,还有一个名叫苏旱的窑工,他的侄女,也就是后来杨老头的拳法徒弟之一,苏店,小名胭脂。杨老头收徒,只教拳法,从来不传仙术道法。」
陈平安终于开口言语,点头道:「懂了。」
在药铺杨老头看来,万年之后,作为纯粹武夫,才有机会蹚出一条真正的成神之路。
这是万年之前,只差一步半步就能走通的一条道路,可既然兵家初祖未能登顶,所以万年之后,还是一条崭新道路。
远古女子雨师,在骊珠洞天的转世,却名为苏旱,还是一个被骂成娘娘腔的男子。
造化弄人,不知不觉,雨师烧火。
家乡那边的龙窑窑口,都号称自家的千年窑火不断。而陈平安和刘羡阳所在窑口,最终因为一场苏旱看管失责而导致窑火灭了,才有了之后的一系列波折,风雨欲来,一时间天地晦暗,最终又被拨开云雾,一座骊珠洞天,小镇的所有年轻一辈,都有了各自的未来。
陈平安和陆沉缓步走回村塾那边,赵树下和宁吉还没睡,实属正常,能睡着才叫怪事。
老秀才还在屋内睡觉,陆沉准备告辞离去,酒也喝了,宵夜也吃了,再赖着不走,就有点碍眼了。
陆沉摘下腰间那只黑色布囊,递向宁吉,笑道:「故人遗物,落在贫道手上没有半点用处,只有吃灰的份,暴殄天物。宁吉,你喜欢上山采药,就送给你了。将来遇到一些个危险境地,倘若身边没有帮手,无人护道,可以凭此自救,记得先前你我约定好的那个暗号吧,摇晃这只青囊,称呼一声就成。至于将来如何救人,求学路上,登山途中,不用着急,走一步看一步。」
少年还是单纯,没有着急接过那份临别赠礼,满脸疑惑道:「陆掌教,什麽暗号?」
陆沉嬉皮笑脸,强行将那只青囊塞到宁吉手里,伸手拍了拍宁吉的肩膀,「就是那三个字的称呼,涉及咱俩的……私谊,先前与你说过一遍的,好好回想一下。」
宁吉思量片刻,好像想起了那个称呼,小师父?宁吉虽然对儒家门户规矩和山上修行事,一窍不通,但是直觉告诉少年,此事可能于礼不合,所以少年下意识转头望向陈平安。
陈平安虽然不明就里,不过信得过少年的心性,也信得过陆沉,微笑道:「在陆道长这边,不用那麽刻板,可以随意些。」
这也是宁吉自己的缘法。为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总不能觉得将学生弟子变成自己才算好,反而是大忌。
在这之前,陆沉还送了一对印章给宁吉,分别是「开卷有益」和「宁吉读过」。
连同那只青囊在内,分量最重的礼物,当然还是那个看似虚无缥
缈的称呼,小师父。
这也是陆沉的一种破例揽事,等于并未将已经敬过拜师茶的宁吉全然交付陈平安,就是说,有这麽一层关系在,以后宁吉的所作所为,不管好与坏,陆沉都是要分摊一部分因果的。
陆沉笑道:「玉宣国京城永嘉县那边,不用担心,你爷爷是有个晚福的人。」
「宁吉,临别之前,贫道也要与你说几句场面话,求学之人,在志不在识,修道之士,在道不在术。」
「刚刚登山修行的练气士,初修内景篇,内者心也,景者象也。外象即人身小天地之外,日月星辰山川云霞雨雪万物之象,内象即自身皮囊之内血肉筋骨脏腑魂魄之象。心居身内,存思观想,天运神筹。此间玄妙,言语说不清道不明,以后需要你自己去细细体会。」
「少年有青云志,任侠意气,作白雪文章,当然是好事,可是切记一点,为人若无器量,自己心中无容他人之地,终究只是血气之私,技能之末。恐怕只会把脚下道路越走越窄。」
前者道家秘诀,后者是儒家道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少年读书,年少修行,立志都是第一要务。
「所谓传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所谓护道,就像带着谁去一座庙烧香,进了山门,香还是要自己烧丶自己香的。」
陆沉指了指学塾不远处的山头,一本正经说道:「见过了此山,觉得风景很好,以后再去见披云山,就觉得那边更好,这很好,可若是觉得此山就没那麽好了,当真好吗?」
陆沉咳嗽一声,「贫道的意思,是说以后可不能见着了陈先生的好,就觉得贫道哪哪都不好。」
陈平安很捧场,笑道:「宁吉,也别领略过了陆掌教那种道术两契的神仙风采,就嫌弃自己先生的学问浅薄。」
宁吉腼腆一笑。
陆沉笑问道:「你们知不知道人世间的第一张符籙,是何物?」
宁吉茫然。
不像宁吉这个小师弟,赵树下因为在落魄山那边耳濡目染,也曾游历两洲山河,所以赵树下开始皱眉思索。
陆沉笑道:「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贫道分明已经给出答案了嘛。」
宁吉愈发疑惑。
赵树下默不作声。
陈平安其实已经猜出答案。
以前只是有几分猜测,既然陆沉有此问,陈平安就确定了。
陆沉的答案,难猜是难猜,只是说简单也简单,就是「声音」。
例如儒家圣贤的口含天宪,道教真人的言出法随,还有佛门的密言咒语。
陈平安的符籙分身之一,禹州境内在那座律宗寺庙内抄经的年迈儒生,每逢云起,小沙弥叩窗相邀,就会一起去山中崖畔凉亭。
那个「陈平安」每次在那聚仙崖观看云海,都会摆出一个古怪姿势,念出一串音节。
陆沉笑眯眯抖了抖袖子,轻轻打了个清脆响指。
在宁吉和赵树下视野中,只见那空中的细微纹路,连绵起伏,如一幅涟漪阵阵的水文画卷。
为何符籙修士的门槛那麽高?
原因很简单,早先天底下最适宜画符的「道士」,其实本该就是走一条肉身成神登天路的纯粹武夫。
一气呵成。
「宁吉,以后跟在你先生身边,可以多研究术算一道。」
陆沉收起那份异象,笑着建议道,「诸子百家,蔚为大观,其中术算家在纸上花费功夫极多,可惜最后却跟商家的处境差不多,被视为贱末小道,这肯定是不对的。」
在术算一途,文圣一脉嫡传弟子当中,可能除了陈平安,其馀个个都是高手。
崔瀺和齐静春,都是那种一眼就可以看出答案的人。
他们甚至可以给这个世界「解难题」丶甚至是「出难题」。
此外左右师兄和君倩师兄,只是相对逊色一筹,有大师兄崔瀺和小师弟齐静春,在道统学脉之内大放异彩,他们才会显得籍籍无名,平淡无奇。
至于陈平安,当年在避暑行宫,闲暇时就经常翻看术算专着,这也是后来陈平安为何会在蜃景城黄花观,对那位皇子刮目相看。
在剑气长城,后来如愿成为陈平安弟子的郭竹酒,她经常摊开那些术算书籍,指指点点,自顾自言语,算你厉害,以后再收拾你们。反而是林君璧丶曹衮几个外乡剑修,都是拿术算解题当消遣的聪明人,还喜欢各自出题,为难他人。当年唯一能够给本土剑修撑场子丶争回面子的剑修,还得是剑仙愁苗。
陆沉转头望向那个青年武夫,「既有耐心,也有明师,贫道相信你肯定可以大器晚成。」
其实对于自己的武学成就,将来到底能够走到哪个高度,赵树下想得不多。
先前在落魄山竹楼二楼,赵树下成为了陈平安在拳法一道的关门弟子。
只是这种身份,属于一种自家门户的内定,无法在落魄山的金玉谱牒上边显现出来,有点类似官史与私家史书的关系。
当然不是说陈平安收了赵树下作关门弟子,就无法给别人教拳了,只不过名分已定,以后与陈平安学拳之人,如宁吉,就真的只是学拳了。
山上练气士,尤其是成名已久的修士,收取关门弟子,是自身修道之外一等一的大事。
就像山下的江湖人士,上了岁数,想要金盆洗手,彻底退出江湖,肯定是要大办一场的。
放眼整个浩然天下,历史上,大修士收取了关门弟子,结果之后瞧见了根骨资质极好的修道胚子,又临时反悔,这类情况也不是没有,但师徒三人,往往都会在山上沦为笑柄。
如果是一位纯粹武夫,到了不惑之年的岁数,自然不算年轻了。
可陈平安不仅仅是武夫,更是一位剑修,所以还很年轻,想必宁吉成为陈平安的关门弟子,可能性不大。
陆沉没来由说道:「宁吉,将来求学有成了,你总有回乡祭祖的一天,那贫道就再与你说点与之相关的小学问,地理堪舆一道,不提山顶风光,只说在半山腰处,大致分出了两个派别,其中一种屋宅择地之法,纯取五行八卦,以定生克之理。另外一种主于形势,原其说起,即其所止,以定向位,龙穴沙水之相配。在形家看来,山如草木,有干有枝,受山川之气,如火镜之照日,枯骨可以福及子孙。吉地发福,理可信否?」
陆沉自问自答道:「不可全信,不可全然不信。」
宁吉神色复杂,欲言又止,最终还是点点头,将那只布囊好好收起,就当是与这些白得的学问,少年与陆道长一并道谢了。
虽然只是小憩片刻,至多半个时辰而已,老秀才好似睡觉了个饱,精神焕发,矮小老人满脸笑意,双臂弯曲手肘,不断转动,走到门口这边,调侃道:「陆掌教学问那麽大,怎麽做起抄书照搬的勾当了,如果我没有记错,这些内容,出自一本文人读书笔记?叫什麽来着?」
陈平安笑着接话道:「出自那本《陔馀丛考》的葬术篇,比较生僻,书商版刻不多。」
陆沉也不觉尴尬,论脸皮厚度,要说老秀才天下第一,阿良第二,贫道怎麽都能排第三吧?
老秀才跨出门槛,似乎极有谈兴,与那少年娓娓道来,「哪怕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圣贤依旧只是劝人行善,且圣贤看待富贵福泽事甚是平常,不怕后世子孙贤而贫,只怕子孙不贤而富贵。俗人只以富贵为福,不知惜福为福。陋矣哉。」
「因此,所谓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小道必有可观,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故而,风水相地,这类书籍成百上千,诸多文字流传,原是笨诀。君子只论修身,不讲相地,择葬本是修身中一事。不然古今豪阀世族丶山上神仙,何以不皆得吉地,一路福泽绵延千百年一万年?为何他们亦如一般门户,常有横祸,甚至有可能比寻常老百姓灾殃更大,动辄殃及满门?」
「灾沴,天时也。治乱,国运也。阴骘,祖宗功德也。作孽行善,人事也。假定,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那麽天运兴衰,又会随人和转移,继而反过来影响地利。暂且退一步说,纵观相书丶地理书千百部,其中有一语,颇能裨益世道人心。那就是『福地阴宅必荫后世心诚祭扫之人』,那些富贵浪荡子,贫薄无赖汉,岁时不祭扫,即便上了坟头,也是敷衍了事。试想一下,逝者若真泉下有知,祖宗有灵,见此光景,不得寒心?」
「由此再退一步,生者阳宅与死者坟地,都有实在的学问,可以仔细讲究一番,认可子孙福报,可以由祖宗功德修来,以及被阴宅风水所荫。那麽需要注意的,后世不为城郭道路,不为耕田犁地,不被豪族所夺,不必专求发福,但避山谷阴寒,免水灾蚁患。同时需要避开五箭之地。离家百里之外,路程过远,终究每年祭祀不易,位于大族之旁,容易被强取豪夺。阖族公地,攒葬旧山,山主欲索要重价者,以及吉壤早已有主之地,等等,都要忌讳些,反过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来自己发迹了,也莫要为难他人。」
「大体上,选择葬地若非内行,一般只需气象明邃,形势宽净,不必一一拘泥于天星地卦。去凶就吉,当自无恙,居止自安。」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阳气俱蒸,土膏其动。春种秋收,夏暑冬寒,四季流转,各有其理。人居其中,行事亦然。」
「无论是生前修身,还是选取死后休歇之地,我这边倒是也有个最笨的笨诀,就八个字。」
说到这里,老秀才捻须而笑,好像故意卖了个关子,更是相信自己的关门弟子,和学究天人的陆掌教,都能想得到那八个字。
陆沉微笑道:「老实做人,安心睡觉。」
陈平安说道:「公道求之,自有宽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