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20章 719榆钱饭(2 / 2)

加入书签

「这……」高大山犹豫了。

「高师傅,就这麽着吧,我这还有事,要麽您给我一支,要麽我自己动手拿?」唐植桐笑着,说完就要将自行车立起来。

「我来装,你这人,怎麽这麽外道。」也许是看唐植桐态度坚决,高大山做了让步。

「我可不是跟您外道,这榆钱也是好东西。往年这个时候,榆钱能落一地,今年树上都没几串榆钱。说到底,拿你们一支榆钱就是占你们便宜了。」唐植桐知道高大山两口子是想感谢自己给张叶找了份保姆的工作,台阶给的足足的。

「一把榆钱算不上占便宜,过两天我再给你摘。」高大山实在,直接拎着筐就要往唐植桐自行车车把上挂。

「用不了这麽多,给我一支就行。」唐植桐往外推,从筐里拿出来一支,筐里明显是刚折下来不久,榆钱还挂在枝头上,新鲜的很。

「一支够干啥的?都拿着!」看唐植桐不要,高山大却执意往前推,这次没有再推让的意思。

「高师傅,我不能拿您筐子,还不知道什麽时候能还回来呢。要不我拿两支。」唐植桐说着,又从筐里掏出来一支。

「叶子,你回屋找根绳子,我给小唐拢一拢。」高大山索性将筐子放在地上,指使张叶道。

「哎!」张叶腿脚麻利,开口的同时就迈着大步进了屋。

「哎,高师傅,你看这事闹的,你们摘点榆钱也不容易。」见两口子诚心实意,唐植桐放弃了反抗,榆钱虽然抢手,但长在高大山眼皮子底下,他想摘的话还是能摘到的,竹竿上绑个钩子往上一伸,一转一扭就下了了,无非胳膊累一点。

「这有啥不容易的,比起你们帮我和叶子的忙,这都不算啥。」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传到四九城,高大山愈发感觉到粮食供应的紧张,简直就是一奰枣,就连自己一向寄钱的战友家属也写信来求助,可自己又能做些什麽呢?很愁啊!

</ins>

「高师傅,说这个就见外了,都不是外人。」唐植桐连连摆手,比起王敬民的小命,自己和叶志娟做的那点事都不算什麽。

最终,唐植桐拿上了一捆榆树枝,上面满满的榆钱,临走的时候,唐植桐嘱咐道:「高师傅,你们蒸了窝头可别给叶主任送了,让人看见影响不好。有这些榆钱在,我回头做好了分给叶主任点,跟她说这是你们的心意。」

「行。」高大山一寻思也是这麽个理儿,答应下来。

唐植桐出了妇联宿舍的院门,朝路边的榆树上望去,榆钱已经被撸的差不多了,枝头嚯嚯丫丫的,一看就是被人连枝折下来的。

不过不用担心,榆树的生命力很旺盛,后续还能继续长出新的枝条。

榆钱是好东西,因其开在青黄不接之季,在华北地区一向有「救命粮」的称呼。

榆钱的营养可以说是所有易采摘的野味中最高的,每100克含有3.6克蛋白质,蛋白质含量堪比优质牛奶。

除了营养突出外,榆钱口感也极佳,不仅鲜嫩,而且清香中带有微甜,哪怕一直到九十年代,每年三四月份榆钱盛开时都是农村儿童上树采摘榆钱的欢乐时光。

榆钱一簇簇的挂在枝头,中间极少有树叶,折下一支,用手一撸就是一把乾净卫生。

上树的小朋友会先往嘴里塞一把,然后边嚼边往兜里装。

现下农村的老百姓对榆树很有感情,除了榆钱能吃以外,榆树皮也是含有淀粉的,每逢饥荒,饥肠辘辘的百姓总会剥榆树树皮充饥。

1942年豫省大饥荒,白修德就记录了百姓剥榆树皮丶食用榆树皮的影像。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榆树在中国的农耕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除了能救急以外,榆木还是打造家具丶盖房的上好木材,在木材界素有「北榆南榉」之称。

榆木做的家具除了相对容易开裂外,那必须是结实耐用,一套榆木家具毫不夸张的说,可以用上百年。

但因榆树成长缓慢,虽然有经济价值,却逐渐被速生林代替,成了很多人回不去的童年。

回到家以后,张桂芳看到儿子手里的榆树枝很是惊喜:「你摘榆钱回来了?我今天出去了一趟,榆钱都被摘完了,倒是还有点五十芒,我打了点回来,还打算晚上吃来着。」

「人家给的。有榆钱咱就不吃五十芒了。」五十芒是泉城百姓对杨树牤子的称呼,大概取自「吾拾牤」的谐音。

唐植桐看看张桂芳打回来的牤子,有榆钱在,他是真不乐意吃牤子,牤子本身没什麽滋味,如果想好吃一点,最好的搭配是大荤,掺上些肥肉调成馅儿包蒸包。

很多人将牤子说成是「树上鱼籽」,但唐植桐觉得夸张成分比较大,因为之前吃过,在这一点上还算有发言权。

那口感……很难形容,总感觉吃到嘴里有种散碎感,不过好在没有异味,在实在难以果腹的情况下,也能充饥。

「那咱今晚吃榆钱饭!就是可惜了这筐五十芒。」张桂芳看了眼筐,眼神里有丝丝不舍。

「妈,浪费不了,人不吃也能喂鸡啊。」唐植桐为了不吃牤子,把鸡推在了前面,也就是欺负现在的鸡没吃过好伙食,这要是放几十年后,鸡都不吃牤子。

「唉,行吧。」张桂芳有些不舍,但还是拎着筐出去喂鸡了,她心里清楚,眼下已经是五十芒落下的季节,自己打来的这些无论是品相还是口感都已无法与半个月前相比。

唐植桐放下东西洗把手,在屋里处理榆钱,先将榆钱撸下来放进盆里洗一下,然后捞出控水备用。

榆钱最简单的吃法就是生吃,但想撑肚子必须得掺上些主粮。

最容易上手的一种做法就是榆钱饭。

「九成榆钱一成面,放在盆里拌一拌,上锅蒸丶用碗盛,孩子吃了都说行。」

为了改善口感,除了面,唐植桐还往里面掺了点盐丶海肠粉。

说到底,这榆钱饭就是一个救急的吃食,若真的是人间美味,三四月间的市场上早就高价出售了,可现实是供货不多丶价格不高,且鲜有人问津。

也许只有农村的部分上年纪的农民对榆钱饭念念不忘,总是在这个时节想方设法做上一顿榆钱饭,并教育子女丶孙辈:吃榆钱,有馀钱。

在唐植桐看来,有没有馀钱跟吃不吃榆钱没有一毛钱关系,老一辈人的这种做法丶说法,无非是担心以后再碰到灾荒,子女丶孙辈不会找吃食罢了,也算是一种生存法则的言传身教……

(本章完)

</ins>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