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3章 (大章)蒸汽轮船试航(1 / 2)

加入书签

第173章 (大章)蒸汽轮船试航

怀朔,河边。

一条普通的木帆船,准确的说是一条非常巨大的木帆船上,放置了一个蒸汽机,就放在甲板表面。

这条木帆船并没有扬帆,却在黄河上逆流而行!

现场,欢呼一片!

黄角,一年以前还是个厨子,去年,他是火车蒸汽机的研究人员之一,算是半道出家的研究员。

9

今天,他是研究蒸汽机船的主力人员。

除了黄角之外,还有船舶专家,从沿海来的一个官吏,儿宽。

儿宽,姓儿,这个字也写作倪,在这个时代倪还读作儿,和儿是同一个字。准确的说是后面儿和倪合并了,大部分倪姓都是他的后代。

说起来,这个儿宽的命运,是整个汉帝国目前最倒霉的一个。

历史上自学五经,搞出过着名行为艺术『带经锄地』,这事儿哪怕到了明清时期都是经常被拿出来谈的经典典故。

出名后就师从欧阳生学《尚书》,然后由郡国推选为太学博士。此时孔安国还是太学的博士,所以他又授业于孔安国,精通经学和历法,善于文辞。

然后通过考试,被刘彻提拔,又被张汤赏识成为历仕廷尉文学卒史丶奏谳掾丶京兆尹丶侍御史丶中大夫丶左内史。元封元年升任御史大夫,参与泰山封禅。太初元年,联合司马迁丶公孙卿丶壶遂推算和制订《太初历》。

历史上这人是个全能人才,从水利到治学,从民生到律法,就没他不会的。

就这应该是历史上非常着名的人才。

但是,在霍海的影响下,儿宽的整个发迹史,断在了第一环。

他在太学,是孔安国的弟子没错,但是孔安国自己都没被重用,他又怎麽可能被刘彻看中?而且霍海不小心把太学考试实验,甚至把举孝廉都搞没了。

自然也没有儿宽这个科举考试诞生之前就通过科举考试为官的第一人的励志故事了。

而现在霍海长安县少尉这个活儿,拥有了霍海又有他什麽事儿?他未来自然也不可能京兆尹。

没有管理民生,他自然没可能在刘彻前表现出任何的治吏天赋,自然不可能位列三公,自然没可能一路升迁。

不过,儿宽走了另外一条路。

他是鲁国人,准确的说是千乘人。

千乘,就是兵圣孙武的故乡,也就是后世的莱州湾。

在意识到太学的学生很难能直接为官后,儿宽是第一个跑去读大学的。

现在的所谓大学,就是本身已经学过读书认字的儒丶法丶黄老道等人,去学习简体字和普通话的地方。

儿宽很被他老师看中。

主要是这人故乡就透着邪性。

人那个地方能出个姓孙的武圣,你怎麽知道他会不会再出一个姓儿的牛人?

再说人姓儿,比姓孙的高一辈,搞不好是武圣孙武的超级加倍版本。

于是,本来就因为行为艺术很出名的儿宽,在大学也成为了学习典范。

你说这人的运气就是挡不住。

或者说历史上就该有他这一号人。

在历史上,他是太学依靠考试选拔人才为官第一人,也就是科举考试前就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员的第一人。

而现在太学考试没了,他成了……大学考入朝廷为官第一人!

举孝廉制度停了之后,刘彻没有急着把所有政策都定下来,而是做了很多尝试,各种各样的尝试。

自然也包括大学考试。

儿宽这一类的人,可是五经和新学同时精通,这肯定是优质人才啊。

于是去年,刘彻尝试组织了大学考试,从中选拔了一批人才。

甚至于,大学考试,还因为刚好迎来了文翁赶到长安,所以还是文翁这个江湖老前辈亲自主持的考试,成了主考人。

你说这是汉代版科举也行,说是汉代版国考也行。

反正儿宽名列第一。

名列第一后,刘彻就安排儿宽当官。

这个官,不是别的官,而是一个新官职,司科,可以理解为朝廷驻研究院特派员,也可以理解为科学院朝廷支部委员。

而儿宽就在研究院工作,实际上就是帮刘彻盯着研究院,帮研究院的人协调解决官方的文件审批问题和其他资源调配问题。

但实际上,目前来说,这些事儿都是霍海的人在安排,都是项绪一个人包了。

自然不可能发生多少矛盾,这个官职在这儿是为了培养研究员们走流程,万一以后项绪调走了,这个工作就要有强度了。

但目前为止,儿宽至少没事干。

于是儿宽也进行研究。

毕竟,他的同学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加入了研究院。

原因是,大学没考上没成为官员,那就去研究院,去研究院搞研究还有很大可能被刘彻看中成为官员。

他们都是为了官才来搞研究的。

而儿宽已经当官了,却被他们启发了来搞研究。

幸好他来搞研究了。

研究院的所有人,对海船是完全摸不着头脑。

儿宽懂啊!儿宽可是千乘人,这个地方后世叫做东营广饶县,是海边城市!

而且河道本来就通海,恰巧儿宽聪明嘛,什麽都一学就会,所以学过家乡的制船工艺。

于是儿宽就和研究院本来研究船只的人一起研究更大的船只结构。

加上霍海时不时会给他们一点『灵感』,所以船只发展的也很快。

儿宽在船只上的研究,反而盖过了他的本职工作。

这种情况刘彻是不拒绝的,毕竟大汉多的是这种一专多精的人。

再说了,这不就是技术官僚嘛?

于是儿宽就彻底接手了蒸汽机船的船体研究工作。

今天在岸边,看到蒸汽机船前进,儿宽心中忍不住抽搐了一下。

此时用的帆船,是一种融合出来的船。

它像是楼船,又像是战船,又有帆。

主要是,刘彻早就在布局收回南越国了。

所以,刘彻早就命人收集全国各地沿海沿水地区的船只技术,糅合在了一起。

这种船的楼船模式,有整整三层楼高!从底到顶有小二十米高。

因为长也是二十米,所以宽度也做的很宽。

不过这船的缺陷是底部技术不好,虽然类似于气密舱结构,但没有主心骨,只能牺牲舱体持水量,让船变扁来获得稳定性。

于是,整个船体载重只有十来吨。

而有了船帆后,技术进一步进步,直接取消了楼船的阁楼,而是修改了船舱。

没有了气密舱结构,而是加深了船体。

这可不是开倒车,也不是技术退后。

而是因为现如今来说,船只材料限制摆在这儿,气密舱结构反而拖后腿,而船吃水变深后,迅速成为了八十吨,甚至极限可以到百吨!

这可是在吃水上六七倍的暴涨啊!

而此时,这个载重八十吨的船,没有扬帆,没有纤夫拉拽,没有船桨划船,就在滚滚波涛的黄河上逆水而行。

儿宽作为沿海地带的人,立刻意识到了一件事情。

航运模式,又改变了!

儿宽知道,整个黄河大部分河段根本没法航运,所以这种恐怖的不需要人力的船,最终还是会用在海洋上。

那……自己的家乡?!

儿宽的家乡,在济水和淄水交界处!

霍海推了推,儿宽回过神来。

霍海:「新船体怎麽样了?」

霍海说的是钢铁船体。

霍海看到木质的帆船改装蒸汽机船能够航行后,就知道这套动力系统起码大差不差没问题了。

只要能做出钢铁船体,那前往海洋的时机就近了,最多不过两年。

儿宽这才想起,此时跑的那艘帆船虽然巨大,但是比起自己正在实验的船,还是算小的。

自己那研究的船,可以拉除了煤炭和蒸汽机之外的纯货物,超过四百吨!

那才是真正的巨无霸!

一旦航行,一艘船,可以拉现在一千多匹马车才能拉的货物!

而且速度远比马车牛车人力车都快得多!

儿宽想到这里,忍不住颤抖:「师祖……已经攻克关键难关了。」

其实,汽轮的难度,也远没有那麽复杂。

一开始,霍海想的是,要从木材料进化为全铁材料的轮船。

但是后面跟唐四儿他们提起有关蒸汽船的设想后,反而给铁匠唐四儿干蒙了。

唐四儿:「咱们为什麽要做一艘铁船?」

霍海理所当然:「因为木船做大了之后需要的技术就非常难了,我们短时间很难从工艺上做出巨大的进步,所以只能在材料上进步。」

霍海当然要这麽想,试想一下,宋代的艨艟巨舰,明代的郑和宝船,那是普通人能制造出来的吗?

这里面的木工技术,恐怕两百年都研究不完,积累不完。

如果走全铁舰路线,两百年后航母都有了。

但是!

但是,霍海是想错了。

就拿艨艟巨舰来说,艨艟又叫蒙冲,其实就是猛冲的意思,就是此时此刻汉代的小船,斗船的意思。

名字就能说明其特点,就是船小,掉头快,厮杀方便,打起来了就一大票猛冲。

后来的艨艟巨舰叫这个名字,纯属文人外行瞎搞。

而铁甲舰也一样。

霍海真以为蒸汽轮船和铁甲舰三个字是绑定在一起的。

实际上,压根就不是。

所谓船坚炮利,所谓铁舰,其实应该叫做铁骨舰!

是用钢铁作为船的骨架,然后用木板船的技术做出船舱然后使用的。

之所以有铁甲舰,是因为大炮轰木船太痛,用铁皮做防御呢!

而纯铁甲蒸汽轮船,已经是非常靠后的事情了。

唐四儿这个铁匠也是问出了他的疑问:「如果木头做船,硬度不够,需要更硬的材料,那咱们把船的骨架做成钢的不就行了?」

这个问题也给霍海问着了。

随后霍海开始冥思苦想,终于想起了自己曾经看过另一个短视频说过一件事情。

就是以前欧洲打仗的时候,用橡木做舰船,甚至做航母,因为时局不稳定,就种植了大量的橡木,结果后面没用上橡木,用的是铁,就导致那片巨大的橡木在后世成了一种景观了。

如果掉过头反过来想,岂不是就是说那个时代的舰船依旧在大量使用木板?

是,蒸汽机燃烧室那一块肯定很容易燃烧,那那一块包铁皮,甚至用纯铁架构就行。

其他部分,完全可以用木头的。

这样一来,船体大大的降低了重量,而且制造成本大大降低。

别的东西汉代没有,木头,那南方多的是!

随后霍海开始冥思苦想轮船相关的东西,总算是想起来不少。

比如轮船为什麽叫轮船,轮船一开始可不是螺旋桨,而是明轮,因为船一边有一个轮子,就跟火车轮子一样,只是做成了可以推水的形状,所以叫做轮船。

想明白这个后,研究员们需要研究的项目又少一个。

这几乎已经没什麽难度可言了。

唯二的难度是,其一,怎麽来连接巨大的钢骨材料提高连接处的强度。

其二,如何从明轮进化为螺旋桨推进。

螺旋桨是怎麽不漏水的视频,霍海看过!

但……忘了。

这个事儿,就需要唐四儿丶黄角丶儿宽他们去动脑子了。

反正两个难点技术霍海都给搞定了,他们要是搞不定接下来的技术,那要他们有什麽用?

那就说明人才不够,那就应该继续推广科学,选拔更多的人才。

听儿宽说攻克关键技术了,霍海就忍不住询问:「用的什麽方法?」

儿宽:「一开始我们使用的方法是,长螺母方法……」

「简单来说,就是用师祖您提出的螺丝螺母的形态,把钢料钢骨做的很长,做成圆的做成螺纹,而其中一头做一个螺母形状的内凹,连接的时候,把另一根钢骨,拧进去。」

霍海探头。

霍海对材料学不懂,但是霍海知道两件事情。

第一,螺纹钢非常坚韧,耐磨耐弯折耐腐蚀什麽都耐。

第二,螺纹钢唯独就是不耐拧。

原因是以前看几个健身博主,流行玩儿臂力棒,就有粉丝恶搞,邮寄螺纹钢给他们,让他们掰弯螺纹钢。

所以他们拍视频就做接头挑战,因为明知道不可能掰弯螺纹钢,就设置高奖励,谁掰弯螺纹钢奖励钱。

结果……其中一个工地老哥,上来就是啪嗒一下,螺纹钢倒是没弯,断成两节。

甚至有一次尝试时,断成了三节。

总之就是,钢材这玩意儿,你千万别做成长条形去拧它。

否则,就算是越野车前轴,手臂那麽粗的钢,也会在车轮突然悬空又落地的巨大拧力下,拧断。

所以,儿宽他们上来就找了个最错误答案来尝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