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五十六章 谋划(1 / 2)

加入书签

四月二十八日,旧县里各处飘荡着纸钱,铃声仍在飘荡,几面招魂幡引领之下,一长队马车往太湖方向行进。

庞雨送到旧县桥边,这一队是江南援剿将官的棺木,大战之后百姓逃散物流不通,棺木是临时赶制的,连作法的道士都是从府城连夜招来,好歹把这场法事办了。

待队伍走远,庞雨对身边的朱家相点点头,两人进入桥头的凉亭中坐下。

这位潜山知县是听闻大捷之后特意赶来,带来了一百多民夫,此次运送援剿将官遗体的,便是这些人,按照皮应举的安排,要走太湖和潜山县城经过,最后到安庆上船。

庞雨抬头看了一眼,这处凉亭十分古朴,安庆各处桥梁附近多建有凉亭,供路人歇息,往往都是士绅捐赠的,后世安庆地区有大量与凉亭相关的地名。

凉亭遮住了阳光,远处有些俘虏在看押下挖坑,准备掩埋附近的尸体,虽然此地没有大战,但尸体仍然不少,庞雨所见至少有两三百,有些还漂在河岸边,需要打捞起来。其中既有流寇,也有官兵,有几名援剿官兵在分辨,好分别处理。

朱家相从座位站起道,“下官恭贺大人大败群寇,生擒巨贼立下不世之功。”

庞雨回头来看着朱家相笑道,“朱大人客气,为国杀贼不敢言功。”

“下官说的是心里话,当日史道台与许总兵从潜山过,言及流寇自湖广大举而来,天宁寨中一日数惊,百姓能逃的都往府城逃了,本已民生维艰,尚要流离他乡,幸得将军虎威,本官以为,流寇自此不敢复顾安庆。”

庞雨摆摆手道,“也是军门和史道台运筹得当,本官做了武人本分,但流寇敢不敢再来,也是说不准的,贼子都是些穷凶极恶之人,首要为获得生存之需,只要有隙可乘,也是要来的,他一月之前左帅曾在此大败流寇,他们仍是来了。”

“大人说的是,那些贼子原也不可以常理度之。下官是在贼营中亲历过的,确如大人所言。”

朱家相微微垂着头,庞雨听出他话中意思,这位朱知县数月之前被流寇生擒,到底如何逃出来的没人知道,皮应举和史可法将此事逐级上报,目前虽然没有免官,但县衙事宜由县丞代掌,随时有可能将朱家相罢免,如果皇帝心情不好,缇骑捉拿送京也是大有可能。

朱家相本身不是进士出身,在朝廷层面缺乏人脉关系,基本只能听天由命,面对悬而未决的命运,庞雨很能理解朱家相承受的压力。若是在太平时节,一个知县也不会把武官放在眼里,现在有求于人,朱家相摆出的是下官礼,也是文武地位变化的一个体现。

但在庞雨看来,朱家相失踪三天最可能的情况,是朱家相假意答应了流寇的条件,换来自己的脱身,他说他真的投靠流寇,庞雨则认为基本没有可能,流寇没有任何可以收买朱家相的东西,最多是要挟,而要挟只能在特定条件下才有效。

“在下也恭贺朱大人,此次在二郎镇正巧在车马河拿获数名当日冒犯朱大人的流寇,经审问得知,乃是十大王营下宝纛旗,匪号黑虎,他所交代与朱大人所言相符,想来可一扫他人疑虑,还朱大人清白。”

朱家相神色中露出一丝激动,庞雨这句话基本就保住了他的性命和官位,这个十大王是个小营头,今年曾在太湖潜山活动,庞雨选这个人,显然也是考虑过的。

他张嘴吸了一口气,稍稍平息之后才开口道,“不知那黑虎如今下落何处?”

“朱大人想见一见?”

朱家相看看庞雨道,“下官想看看此等恶贼的下场。”

庞雨笑笑道,“恐怕朱大人无法如愿了,此贼在二郎镇被俘之时身负重伤,已在二十六丧命,好在供述都录完了,存于在下的中军承发房。”

听了庞雨的话,朱家相更加放心,以车马河如此大胜的背景下,没人会来细究一个宝纛旗的供述,而且此人死了,就不存在再被翻供的可能。现在他唯一要解决的,就是与庞雨的交易,让那份供述从承发房进入正式的文书,上报到应天巡抚衙门和内阁。

“大人还下官清白,不啻再造之恩,下官铭感五内,只要庞将军吩咐下来的事情,下官绝不推脱。”

庞雨站起请朱家相落座,他想了片刻之后道,“朱大人言重了,大人职掌一县之地,在下虽是个武人,但也是在安庆地面,值此天下板荡,文武之间相互扶持本是应有之意。”

“大人高义,下官也是如此想的,不过往来官军无数,只有庞大人能安靖一方,更不吝援手,下官说的都是心里话,庞大人但有吩咐,请一定明言。”

庞雨点点头道,“朱大人快人快语,在下也确实有事与大人商量,却非为本官自己。”

“大人请说。”

“方才说及流寇仍会复来,此番大战可知,援剿客兵多不堪用,我守备营常驻府城,潜山、太湖、宿松乃安庆关防要地,其防护不可疏忽,便如上次一般,数十流寇便可入城肆虐。在下以为,潜山乡兵既有六百员额,该当实在操练,以备不时之需。”

“大人明鉴,安庆各县皆有六百乡兵员额,然则潜山被寇之后残破不堪,钱粮人丁器械无一不缺,所募乡兵虽有数百之数,实乃各处士绅自募,仅可用于沿山一带巡查之用,每遇大股流寇,当不得堂堂之阵,便是守卫天宁寨,也是力有不逮。”

庞雨站起身道,“乡兵之弊确如大人所说,是以在下的意思,这六百乡兵应该是县衙可用之兵,平日严加操练,遇寇袭之时可抵挡一时,以待我守备营应援。可虑者,乡兵钱粮支应不足,操练不得要领,临战之际绝不堪用,枉费了皇上设立乡兵的用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