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81(1 / 2)

加入书签

履匆匆的农人。

沈家也是如此, 地里的小麦,蚕豆, 豌豆都快到收割的时候了, 为了收回来能有个晒的地方, 沈家人一商量,索性把后院儿的菜地给填了。

沈家的院子本就不大, 菜地自然也小, 建牛棚的时候又占了一块儿地方, 现在剩的地方就够种点儿葱蒜, 香菜,墙角还能种一垧黄瓜, 豆角, 压根儿不够自家吃的。

门前倒是还有一块儿水田, 但这块儿田种稻子极好, 宋寻春也舍不得拿来种菜,所以从二月初,沈正初和宋寻春就开始打听临近几家有没有卖地的。

种菜不像种稻子、小麦那么讲究,也无需多肥的地, 沈家就一个要求,那就是离家近,不过一旬就买到了院墙外的一块菜地,原是沈芳林家的。

她家院子大, 光是院儿里的菜地种的菜就够一家子吃的,门口这一块儿就没那么紧要了,听说沈家要买菜地,价钱还是按中等田的买,沈姑姑一合计就主动上门了,半亩都不到的一块地,形状还不规整,最后是按四百二十文的价钱买的,两家人都很高兴。

整地施肥又花了几日,后续沈正初夫妇忙着干活儿就顾不上这里了,是林樾和沈凌之一点一点种的,墙角插了竹竿,种的黄瓜和豆角,角落里是薄荷和折耳根,靠近院门的地方种的是葱蒜和香菜,往里分成了四四方方的小块儿,就种的苋菜,辣椒,芋头等等,不过三月中旬,菜地就种的满满当当的了。

三月二十这日,又一个旬假,晨光微熹,沈淮之就赶着牛车出了门,车上坐着的自然是林樾和沈凌之,还有一麻袋剥好的蚕豆和豌豆,昨晚他们仨剥了近一个时辰才剥好的,另外还有几束浸泡在木桶里的映山红,是昨天下午沈正初从山上带回来的,原本是带给他们吃的,不过摘的多吃不完,今早出门就一并带上了,可以放在铺子里做个装饰。

林樾早就盼着豆子成熟了,豌豆糕和蚕豆糕口感都很清新,嫩绿的点心用白陶碟子装着,再用一朵映山红做点缀,一杯清茶,便是一整天的欢愉。

为了等豆子成熟,林樾还花了好几十文钱去铁匠铺打了个新锅子,特意做了平底的铁锅,就是为了炸蚕豆饼,翠绿的蚕豆用雪白的糯米面拌匀,揉成团切成方块儿,绿白相间,又得名“青蛙趴石板”。

林樾小时候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一度不喜欢吃蚕豆了,不过也没坚持多久,毕竟这是用油煎的,用了油的菜就没有不好吃的!

一切都很合适,唯独出现了一点儿意外,镇上的铁匠铺打锅子的速度实在太快了,豌豆和蚕豆都还在田里呢,铁匠铺已经把铁锅送来了。

最后,为了不浪费这口为了烙蚕豆饼才打的锅,只能先烙上小荞饼和烫面小糖饼了,林樾含泪吃了四个,沈凌之吃了五个,沈淮之吃了俩凉的,原本林樾想给他热一热的,奈何沈淮之动作太快,林樾转个头的功夫他就给吃了。

终于,就在今天,崭新的铁锅终于可以烙上蚕豆饼了,可喜可贺。

一进铺子,林樾就忙着使唤沈淮之,“这边,这边,把炉子挪过来一点儿,不然从窗户这儿看不到了。”说完一个闪身又来到了门口,“太偏了,太偏了,门口看不到了,再往前一点儿,不然闻不到味儿。”

沈淮之被使唤的团团转,在无数个拿起又放下的动作之后,炉子连带炉子上的铁锅终于挪到了一个完美的地方,无论是从窗口还是从门口都能看,并且距离门口很近,只要烙上饼,路边保准会有香味儿。

林樾心满意足溜达着去后厨做点心了,沈淮之来铺子的时候,擦桌子,扫地这些都是他的活儿,招待客人也不用林樾上手,一天下来,对嗓子的保养功效堪比喝了三壶忍冬花。

不多时,点心上锅,林樾拎了个小板凳坐在炉子后头就开始烙饼,半个巴掌大的小饼,一文钱一个,买的人不少,就是比做点心麻烦,得一个一个烙,一不小心还会糊锅。

当翠绿与雪白相间的小饼变得微黄酥脆就可以出锅了,林樾一铲一抛,小饼就落到了碟子里,等下一锅饼烙上,林樾就朝沈淮之招手,“快过来尝尝,今年的第一块儿蚕豆饼。”

沈淮之放下手里的抹布走过去,先给林樾喂了一块儿,然后才夹起一块儿放进嘴里,刚出锅的饼,入口的第一感觉是烫,然后才察觉到香味儿,沈淮之三两下就咽了,“很好吃,软硬适中,外酥里嫩,豆子也没有腥味儿。”

在经历了近一年的历练之后,不仅林樾厨艺飞涨,连沈淮之夸人的功力都大涨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