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05(1 / 2)
手术刀在,他的脑子也在。
赵良行注视向那只紧握的手,慢慢点了点头。
“老夫这就去筹备。”
*
追袭的燕军死的死,逃的逃,很快被支援的河东军冲得片甲不留。
来不及撤回河东大营,赵良行当机立断,请同州刺史萧贲协助建立手术室。一听是为救治仆固怀恩,不待这位萧公开口,当地的豪右便主动表示愿意倾囊相助。
“当初拿下河东,已蒙乡民们关照。此番又承恩惠,实在让老夫不知该说什么好了。”赵良行一面感谢,一面感慨不已。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比他们更想拿回潼关的,无疑是深受燕军荼毒的关中兵民。当初郭公毅然决然行军河东,亦多靠当地的唐朝旧臣与百姓在后方响应,才可兵不血刃击溃崔乾佑驻军。
他遥遥回望暴雨中的潼关。
此战可以说是两败俱损,只是他们付出的代价实在太重。即便河东尽可能地出兵相迎,又有多少将士永远沉在渭水之畔。
“赵公。”身侧的一道呼唤,很快将他的思绪拉回眼前。
李明夷将一张图纸递给他。
赵良行垂眸看去。
纸上画着一根弯曲的管,约莫拇指粗细。管口处带着蝶翼般的横翅,看上去像是为了将弯管卡在某处。
他横看竖看,看不出这是什么玩意。
“这是气管套管。”李明夷直接向他揭晓答案,“从颈部的切口插入气管中,就可以让空气进入肺部。”
空心针对唐朝的金属铸造工艺而言或许十分困难,但内径粗大的气切套管就简单多了。
气管切开术,这种听起来危险的操作,实际上是人类医学史上最早的手术之一。
早在公元前1500年,已经有大胆的医生尝试割喉以解除窒息。
三千年后,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气管套管应运而生。十六世纪的医学家已尝试用柔软的银制作出人类呼吸道与外界空气之间的桥梁。
“按这个图纸用银打造,再尽量做个小一号的,可以插稳在大管中就行。”李明夷补充道。
除了代替被梗阻的上呼吸道,气管套管还是久卧病人排痰的重要器械之一。严格来说,这种插管需要双层套管,方便取出内管清理黏着的分泌物。
“这样式不难,本地的银匠应该可为。”赵良行立刻交托萧刺史去办。
等他回来的时候,却见李明夷仍在捣鼓什么。
在他手上是一根黑色的细长管子,瞧着倒是眼熟。赵良行在脑海里搜刮片刻,脸色忽然一变。
“这是李郎你的……”
“听诊器。”李明夷若无其事地将听诊器上剪下的橡胶管折了折。
这只配合他身高臂展定制的听诊器,直胶管部分有五十厘米以上,他在仆固怀恩的体表比过,大致符合胃管插管的深度。
内径虽然略细了些,但已足够液体通过。
对于气切的病人,食物与药液一旦被误吸入呼吸道,就会引发十分棘手的肺部感染,这是李明夷无论如何也不愿意见到的。
为保证仆固怀恩顺利挺过这一关,他剪开自己唯一的听诊器,将其中的橡胶管部分改造为临时一用的胃管。
剩下的听筒和探头孤零零地躺在桌案上。
这只跟随他来到一千年前意义重大的听诊器,如今已经被拆得零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