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4(1 / 2)

加入书签

方,于是我将桌上堆满的字画推到一边,把匣子放置到桌面上,拉开那种老式的绿顶台灯,从包里摸出眼镜戴上开始研究。

我翻开背包拿出那种小型手电和一只扁铁盒,一手扶着玉匣子,一手开始用手电一寸寸地往下照去,匣子的玉质相当通透,是将一整块玉内部掏空、雕刻而成,透过手电光,能清晰地看见匣子里装了东西。

但具体是什么,必须要打开来才能看清楚。

我放下手电,把匣子微微举起看它的底部,一看之下我就明白刚才并不是我眼花。

打造匣子的工匠给匣子底部另外开了个槽,淡黄色的液体盛放在玉匣底部,液体里居然还有金色的沉淀。

嗯,这又是个什么设计?

第4章 几种推测

一般来说,上锁的东西都属于那种比较珍贵的类型,当时我有几种基本推测,我写在这里,以帮助之后的理解。

第一种可能,玉匣的主人压根就不希望百年之后有人将玉匣打开,所以才做了这九只银环锁。九环锁前后端都卡死在匣子内部,构成一个死环。

但这种想法有一个很明显的疑点,如果这东西真的珍贵到不能让人触碰的地步,那玉匣的主人何不直接当即销毁它,还费尽心机多此一举把它封到一只易碎的玉盒子里,这不自讨苦吃吗?

接下来要说第二种可能,玉匣的主人希望在百年之后有人能发现这只玉匣,并将它打开,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这玉匣之内的东西,只有会解这九环死局的人才能把东西拿出来。

可是如此一来,就有了新的悖论。这个人为什么要选择玉这种易碎物品作为承载珍宝的器皿,他不怕落到哪个大老粗手里,打不开就直接摔了匣子吗?

要换做我有什么惊天大秘密,全天下只能供一个人发现,我当然会选择更加结实的材料,至少也得是摔不烂的那种。

想来想去,无非也就这两种可能性。

我摸着玉匣的底部,开始将目光集中在下方的凹槽,我开始猜测底部淡黄色液体的作用,古时候打造这种精致的玉器费时费力,工匠不可能有那闲工夫,闲得无聊特地在底部开这么个槽。

所以这个槽的存在必须是有一定意义的,我不觉得仅仅是为了好看,磨成的金粉我是见过的,这淡黄色液体里的金色沉淀对比金粉,我觉得更像是提取出来的什么金属物质。

我用笔戳了戳太阳穴,脑子过载有些发烫。

等等,金属物质?

既然玉匣原主敢用玉这种易碎物作为承载器皿,那他必定有别人不敢砸碎这匣子的绝对信心,所以为什么他会那么笃定,几百年后的人得到了匣子后却不敢暴力拆卸呢?

我想起来一个案例,以前看外公收藏的古代墓葬构造图时,有些墓主人为了防止陵墓被盗墓贼暴力强拆,就会在最外层的墓墙里灌上一层煤油。

造墓的工匠在墓壁上打出来很深的沟壑,再把极为活泼的金属压成火珠放进油里贮藏,墓室内部空气稀薄,一旦墓室被破坏,外界的空气倒灌进墓室,这种活泼的金属就会自燃爆炸,被烫到至少能脱一层皮。

这是最基础的机关,我又抬起玉匣看了看,心说这不会就是煤油之类的东西吧?也不是没可能,如果玉匣主人手段够狠,为了不让多余的人看到玉匣内的信息,他完全可以制造那样的机关炸毁玉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