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32(1 / 2)

加入书签

表述很少,大篇幅都记载了当年434考古队对于海底双代墓的研究内容,里面的细节很多,通过阅读这些内容,也彻底扭转了我对这整件事最初的看法。

因为我家祖上与发丘一脉曾有交集,在发丘一脉断绝之前,我的祖辈曾向其讨得一锦囊,锦囊中呈有一套完整的风水秘术,自此,我家才算世代能够谋得生路,在颠沛流离中得以苟活至今。

我外公,也就是甘如魁,他自小大量修习寻龙秘术,从表面上看,他是乡里难得的知识分子,被筛选进一支去往南海进行考察的考古队之中,只不过当时许多地方都在进行文物保护工作,所以都以代号称谓,甘如魁所在的这支的代号,就叫做“434”。

这些考古队的队员跟我们不一样,他们在确定陵墓位置之后,在船上进行了详细的资料调查,发现这是一座“套叠墓”,所谓“套叠墓”,意思就是两座不同朝代的陵墓,经过设计被套在了一起。

最先发现这一点的甘如魁欣喜若狂,因为这种手法是考古史上从未发现过的,而且还是秦墓套商周墓,举世罕见。

进入墓室的过程我外公并没有记述,但是当他们真正踏入第二层秦墓时,他们就还剩下五个人,可想而知,当时的情况有多么凶险,这一次,他们没有再往更深的地方探,因为干粮都吃绝了,所以只能原路返回,上了船再做打算。

不过这次的收益颇丰,他们回到船上,抱着失去队友的痛苦对上级进行了汇报,很快,上级就成立了434计划在南海扎根,不过这项计划是否就是田小七口中所说的南海“赶尸匠”计划,笔记里没有提到,所以不得而知。

其实读到第二页,有许多问题就已经暴露在我的面前,我开始不由得觉得奇怪,这本笔记上的内容十分详细,大到什么时间季节购置了什么物品,小到中午吃了什么饭,好不好吃,都一一记录了下来。

可是照我对我外公的了解,他没这么勤快,尤其是这种应付上面的工作笔记。

但最让我感到可疑的是,这本笔记看似记录得非常详细,但细看之下就会发现,这写的根本就是些没有实际意义的破玩意儿。

如何进入陵墓的没有叙述,在陵墓中发现了什么也没有叙述,只是说回去请示上级,上级就正式成立了计划,甚至后面还建了海底研究所,但凡有点常识的人都会清楚,要成立这种类型的计划必须是有了重大成果之后,光凭一些猜测是根本不可能审批通过的。

难道是我外公第一次进入外层的秦墓就发现了什么,可碍于机密,他无法在记录中体现。

我坐了很久了,有些冷,就把笔记本塞进柜子里锁住,揣着手打开门下楼去看。

窗户外飘起了鹅毛大雪,又是一年除夕,很多门户早已经歇业了,伙计也都纷纷回家了,整条街只有我们颖甘堂和另一家烟酒副食还开着门。

何瑜这两天也不知道从哪儿淘来了一只火锅炉,又买了羊肉和大料,说要除夕夜给我俩支锅开啤酒涮羊肉吃,说什么大冬天最适合涮火锅,暖和,四哥店里留守的伙计们哪见过他这样的,一个个光听就都馋的流口水了。

他穿了一身辣眼的红,已经跟几个不回家的伙计在楼下张罗着支锅了。

“把那凳子都给我撤了,桌子摆中间,咱们一块儿抬啊。”他招呼着几个人搬桌子。

见我趴在楼上看他们,何瑜就叉着腰在底下数落我。

“大少爷,没见我这儿都快忙出火了,您挪挪您高贵的腿下来帮衬一下子呢,你一个,他一个,你俩,”他指了指一楼的客房,“都是大少爷,您是十指不沾阳春水,他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我一丫鬟搁这儿忙东忙西,你们就逮着我薅,我这身上的毛迟早得被你俩给薅秃了!”

他话音刚落,路阿爻就从外面回来了,手里掂着满满两个塑料袋,全是吃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