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28(1 / 2)

加入书签

且要详细写清理由、方法、目的。

阅卷老师自然不是普通人,曹营的几个空闲又善于守道的武将都参与了批卷,脑洞大开的被丢到一边,确认可行的则被记录了下来,再经过守道的将士们完善,将平平无奇的地形图转为杀气四溢的陷阵图。

地图当然不会明明白白得告诉学生这是哪儿,而且也不止一个地方,兖豫二州本地的地形图有,也有将士们就自己记忆中所绘出的,作为作业、案例、示范、教材轮番出现。

毕竟兖州的学子来自五湖四海,谁也不知道里头有没有就是来自北方的。

而且那时候除了少数几个人,也没人会想到有朝一日,曹操会同他的好兄弟袁绍开战。

然,有备则无患,两年的积累之后,在开战的第一时间,这份战分图就落到了诸位将领的手中。

这次参与进攻的将领有些参与过批卷、出题,但是绝大多数却是不知道这件事的,等拿到了地形图,不过数息之间,便看得冷汗涔涔,其中有不少地方是他们之前全然没有注意到的危险地带,这份地图的提示作用极大。

但是地图是死的,人是活的。

就像有人在后世会提问,为什么古人在行军过程中明知某些地方会有埋伏,却还是一定会进去,哪怕是傻乎乎得举着盾牌也要进去呢?道理很简单,因为只有那一条路可以走。

在没有□□、没有盾构机的古代,所有能够行走的道路都是被人一点点踩出来的,效率低下不说,多半又窄又难走。

但是尽管是这样,能够踩出这一条路也是极限了,还想要选第二条路?不存在的。

故而,曹军如今亦是如此,他们虽然心中清楚哪些地方可能布有陷阱,甚至知道那里会有什么兵种在等着自己,但是还是不得不入,他们在带足了补给之后,深入敌腹,沿途遇到若干空城,也不知是袁绍撤走了里面的人还是这几座城里头的人已经被充作劳役。

曹军倾向于前者,因为他们找遍全城,也没有发现粮、水。

虽然有几个大水缸,但是谁也不敢喝里面的存水。

现如今又是夏季,天气炎热,曹军所带的水必须要保证补给,想来这也是袁军意料之中的,他们在撤离之前便封堵了上游的溪流,又掩埋了井洞,想要逼得曹军无水可饮。

黄河以北地区地势西高东低,曹军所行进的地区又以平原为主,如此行为的确可以封锁曹军的饮水,降低他们的行进速度。

本来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曹操西征张绣那件事情的话。

除了粮食,水自然也是军需物资,不过不便携带运输,所以夏安然想了很多办法方便曹军就地取水,所以在发现水井被破坏,如果要修复不知道要花费多久的时候,曹军就直接放弃修井的念头。

他们直接在井的边上搭建起了一台简易凿地机,和兖豫二州夏安然到处想办法打的深井不同,袁绍自然没有掌握这项技术,所以沿途城镇的井都是浅层,地下水又不是只有一股,能够在这里造井本身就已经给曹军指引了方向,而且他们也不需要维护这口子井,只需要凿出地下水来即可,还不用修不用建。

轮番使用凿地机的情况下,一口井也不过是大半日的时间就能出水了。等凿地机带上了水渍后又向下打了两下,地下水便汩汩涌出,这时候役夫拉起铁钻头收起来,原有的架子被改建一下之后就是一个井轱辘,差不多就是同时,一个滤水装置就已经做好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